热门导读
首页 > 建言献策 > 灾后生态家园重建与人居环境艺术研究
灾后生态家园重建与人居环境艺术研究

成都市建委原主任、市老科协副会长、教授级高工、刘玉成

内容提要:灾后重建工作是成都市当前及今后一定时期的重要工作。为此我们必须按照中央、省、市要求,以建设生态家园为目标,用人居环境艺术创新观念,促进成都城乡统筹的大发展。

震惊世界的汶川“5.12”特大地震已过去一年多了,一年多来,我市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正按照国务院关于“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的三年的目标任务”的要求,努力实现“家家有住房、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特别是要超过灾前水平,更应按建设生态家园的理念去重建,并注意对人居环境艺术水平的提升。为此本文从生态家园的内涵、人居环境艺术观念的创新入手,通过对灾后重建工作的规划、建设及环境进行调研并开展研究,明确提出了灾后生态家园重建与人居环境艺术建设的建议措施,供领导及有关部门参考。

一、 生态家园的内涵

生态家园应涵盖以下内容:

1. 生态经济

生态家园的产业结构应是复合共生的,是多种产业结构的高效集成。这种经济也是循环经济,形成生态产品使用、生态技术推广和生态产业输出的良性循环,不断促进地区经济低能耗、零污染发展。支撑产业的能源结构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矿物燃料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越来越低。水资源呈现人工环境内部循环使用特征。产业类型与知识经济相关。生态经济应鼓励居民(农民)本地就业,创造充足的职业培训机会。消费方式应根据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形成不同类型的消费方式。

2.生态社会

具备合理的人口规模结构。人口规模与资源供求之间保持平衡,将人口增长率维持在经济和资源能承受的水平上,人口密度及其分布合理。社会组织和谐安全。不同收入、不同阶层的人们和睦相处,各得其所,社会具有包容性和凝聚力。能满足人们在物质及文化上的需求。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安全、可靠的生活。

3.生态环境

自然及人工环境相互协调。以尽可能低的消耗代价,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和谐共存。充分重视和恢复土地的生态健康和生态潜力,恢复退化的土地。平衡建设开发强度与土地生态承载力的关系。保护现存的生态特征,如自然水系、地质地貌、植被特征等要素。建设生态景观应和原生态相适应,最大限度的保护物种的多样性。绿色开放空间布置在日常生活中可接触的地方。大气环境、水环境等达到清洁标准,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垃圾、废弃物的处理率和回收利用率高,防止任何超标的环境污染。环境卫生、空气新鲜、物理环境良好。

4.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渗透到政策、制度、生产、生活的一切领域,是健康积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人们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具体表现为:能孕育创新创业精神,激发当地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多样性发展,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形成勤俭节约的风尚。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深入人心,养成自我约束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倡导适度消费观念,实现由注重单一的物质消费向多元的减物质化的文化和功能性消费转变,从注重自然资本密集性消费转向技术、知识和服务密集性消费;保护和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并尊重人们的各种文化及生活特征;能够将丰富的生活内容逐渐沉淀为生态家园的特色风貌。

二、人居环境艺术的观念创新

要使人居环境艺术得到提升,一是要搞好居住环境的治理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二是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人才结构的调整。其观念创新势在必行。

一是尊重城乡发展历史,科学规划是人居环境艺术建设的关键。按照“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规划理念,做到承袭历史文脉,保护历史建筑风貌,追求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按照马克思所说的:地方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教导,突出地域特色风貌。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城乡环境。适应经济发展,调整产业布局。坚持可持续发展,使城乡人居环境艺术建设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二是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打造人居环境艺术品牌是人居环境艺术建设的重要内容。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包括城乡功能的完善、综合环境的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居住条件的改善、人文景观的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等诸多方面。特别是小城镇(乡)的垃圾、污染处理、自来水厂的建设、道路、绿化建设、供电及通讯设施建设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全力打造人居环境艺术品牌。

三是人居环境艺术的提升是提高城乡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人居环境艺术得到提升,有利于招商引资,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样的具有特色的人居环境艺术更能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四是有优美的人居环境是城乡文明的要求、良好的人居环境既可改造城乡居民的生产及生活条件,又可提高人口素质和促进社会的进步,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它将增强人们的凝聚力,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实践证明,优美的人居环境不仅是城乡文明的要求,更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条件。

三、灾后生态重建与人居环境艺术

按照2008年9月国务院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我市正在实施的统筹城乡综合试验区建设,我们认为灾后重建工作不仅是恢复到灾前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且应该超过灾前水平。因而灾后家园重建在向着生态目标推进的前提下,应注意人居环境艺术的提升。

1.注重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

成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宝墩文化算起,城市文明发展史长达4500年以上。从殷周的金沙遗址算起,成都平原腹心被选定为都邑,从此再无迁徙的城市定居历史长达3000年以上。要传承历史、突出成都城市的个性和灵魂应做到四个方面:用治水把城市创造古代江源文明与现代文明加以贯通和连接,从而再造“活水成都”的理念;城市标志识别五大谱系;城市雕塑人文景观的特色分区;整合成都名胜景点,构建成都特色民俗文化。使成都特色永葆青春、日新月异。

就我市灾区而言,以都江堰市为例,应抓住灾后重建的机遇,按照“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的思路,突出道教及水文化特色,老子的水哲学最精彩的部分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乎道”。这一哲学思想影响着川西的生灵,水善利万物,是其宏德;利而不争,为其谦德。正如西南民族大学王启涛教授所言:“都江堰人爱自由,像水一样畅然流动,他们天生反感不自在,拒绝任何人造的头衔和光环”。朋友晚上相邀,坐在都江堰岸边,观江水,在或明或暗之间,用心体会千年古堰在历史长河中的万种风情。因而我们应加快青城山及二王庙的恢复重建。确定合理的城市规模,梳解老城区的人口及建筑密度,按照“山、水、 庭、堰”,以及“城在水中,城在林中”的构思,去提升它的人居环境。我们相信灾后的都江堰一定会更美,一定会走向世界!

2、注意建筑风貌特色

在中心城区除了注意成都历史街区风貌特色的保护与恢复外,对现代成都建筑应该具有造型轻巧挺括,色彩清新明快,装饰精致典雅,外观靓丽大方,既有地方传统风韵,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对于川西平原上的农村建筑,特别是具有特色的林盘建筑应于保留,按照川西民居的特色风貌进行整治。对于因地震而受到破坏的山地建筑,除需异地集中恢复重建的外,应按照山地建筑的风貌进行恢复重建。

在这次家园重建中,建筑也应体现多元文化。如彭州在城镇恢复重建中,坚持“一镇一特色”,制定了18镇特色规划。其龙门山镇规划为“山水龙门、五彩乡村”的生态旅游名镇。彭州市的白鹿镇,历史上就有上、下书院的法式建筑,在去年的“5.12大地震”中受到了严重破坏,在这次恢复重建中,不仅规划建设上、下书院,还保留了“最牛的教学楼”,就在它的旁边正在建设一个“欧洲小镇”,这一切将大大促进白鹿镇恢复重建和旅游业的发展。

3、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对于城镇生态环境的要求是:绿量充分、生态良好、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生物多样、结构稳定、景观优美、特色鲜明。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生态环境建设应与川西文化、产业、旅游开发等有机结合。以都江堰虹口为例,地震后,该乡根据变化了的地形地貌,规划了地震遗址观光带、地震遗址科考区,同时因地制宜建设山地运动培训基地、生态旅游山水小镇,山地户外运动基地等。争取2至3年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在城镇的恢复重建中,应有避难场所和避难通道。适当降低城市密度、提高城市人均用地标准。

新农村建设应本着“因地制宜、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风景区应搞好生态修复和地质灾害治理。

特别是对于恢复重建的集中居住区,更应注意基础设施的重建,一定要搞好建筑抗震与节能,注意“循环经济”理念在小区建设中的推广及应用。

4、 塑造各具特色的公共环境艺术

首先应注意实施城乡不同的园林绿化特色。园林绿化具有自然生态和文化内涵的双重性,自然生态是园林的基础,文化内涵是园林的灵魂。成都园林的特色是:四季葱茏、花重锦城;水绿相融、生态和谐;文人园林,祠园共融;游憩风尚,古今兴盛;城乡融合,风景如画。慨括为:清波绿林绕城乡,花重锦城四季春,名园胜景显文脉,现代人居大园林。

其次在城市雕塑绘画中,实施以政府推动为主的雕塑绘画建设,使其成为高素质的人居文化环境的重要载体,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体现出城乡景观的人文价值。

城乡公共环境艺术的重点应放在中心城区、天府古镇、“198区域”保护性开发,使之成为成都城乡公共环境艺术的亮点。

5、 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结合

良好的人居环境艺术只有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结合,突出产业支撑的发展性,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方面可以以郫县安庆为例。安庆历史上是我国蜀绣之乡,现有绣娘800余人。安庆镇位于成都“198区域”范围。结合此次保护性开发,可以建设蜀绣园区,园区内既有蜀绣博物馆、研发中心,又有生产及销售企业。这样既解决了当地就业问题,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另外人居环境艺术的提升应与旅游发展相结合,在建设成都旅游大环线上的城镇应注意环境艺术的塑造,这不仅解决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的提升,更重要的促进了旅游事业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