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知识 > 漫谈“中秋节”
漫谈“中秋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节也称为“仲秋节”。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优良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貌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给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骚人墨客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四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中秋节作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不仅包含人们渴望团聚守望家园的一种心理,还有着深厚的人文意识。但而今中秋节变俗为送月饼、发短信、不当节、不在家过节、年年追求时髦、河边过二人世界、看中秋晚会、送鲜花等,更多的是把中秋节庸俗化为“月饼节”。我认为应淡化月饼消费文化,回归中秋节团聚本义,回归文化中秋,重新找寻中秋节的文化符号,把中秋节回归为丰收祭祀之节、团圆喜庆之节、诗意浪漫之节。如今新瓶撞旧瓶,对月题诗有几人?谁还在月下低吟“抬头明月光,低头思故乡”,谁还在月下浅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谁还在“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思念着故乡的家人?谁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阔达悠远,谁还有“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的潇洒不羁,谁还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浪漫情思?我们的传统节日现面临诸多问题,外国节日逐渐占据了中国人的内心,我们把自己放逐了,我们延续数千年的传统节日,正日益幻化为一个俗不可耐的概念,商业意识领着人文意识跑步!在中秋来临之际,我们不禁要说:回归吧,中秋节,回到原始的内涵,那里有最初的观潮、燃灯、拜月、对诗,月满人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让我们从概念中秋回归文化中秋,零距离亲近中秋节,传承民族传统,弘扬民族文化,充分发挥传统节日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增强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

千万不能把“中秋节”变味成为“月饼节”!